在数字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也随之成为了各大企业、国家机构的重要境外信息采集对象。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所谓的“间谍计划”也开始浮出水面,让人们对信息安全的担忧和不安倍增。
日前,英国跨国情报机构GCHQ前高级工程师爆料称,该机构曾经和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联手开展了一项代号为“Optic Nerve”的监视项目,用于在Yahoo在线视频聊天工具中收集大量用户的个人视频信息,甚至包括性爱内容。这个消息曝光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震动。
据悉,这项监视项目于2008年启动,涉及的用户数量高达220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监视的用户位于欧洲。虽然这些个人音视频信息仅仅被用于提高其面部识别技术,但这种方式确实给用户的隐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这不仅仅是英国、美国的“间谍计划”,早在2013年Edward Snowden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PRISM项目在多个大型科技公司中进行网络监控之后,全球进入了一个严重关注个人信息安全的时代。PRISM项目让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与 Facebook、Google、Yahoo、Microsoft、Skype 等多家企业的合作,收集其公司服务器上的用户信息,并利用这些数据来对嫌疑人进行追踪、审查和侦查。如果这种操作能够调用国内储存的数据,那么这样的情报工作也就无耻地突破了“境外”信息采集的限制。
而针对这样的“间谍计划”进行的反击也始终没有停止。在Snowden爆料后,微软、谷歌等公司纷纷发布了加强隐私保护的声明,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应对公司信息被国家机构窃取的威胁。一些非政府组织和人权活动家也紧密合作,倡导个人隐私权利,为互联网隐私权利抗争。
然而,难以承担的代价和无法追溯的损失似乎对用户而言相对不重要。为的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甚至一些人的私欲,这些侵害个人隐私的行为却没有不合法化,而反而无法遏制其发展成越来越难以遏制的间谍计划。
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的安全,拒绝成为这些所谓“间谍计划”的奴隶,在保障个人隐私的有效性之上,尽可能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文化享受与交流。同时,一切涉及到用户隐私的互联网公司、组织应该保证隐私权益,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用户隐私安全,反对侵权行为,切实保护网络世界中每一个人的信息安全和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