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uts2是一个基于MVC的Web应用框架。它使用了一种叫做拦截器(Interceptor)的机制来为应用提供更加灵活的控制,并且可以让开发者将一些大型的操作拆分成多个较小的操作,提高代码的维护性和可读性。
本文将从Struts2拦截器的实现原理和应用场景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Struts2拦截器的实现原理
1. 拦截器的工作原理
首先要提到的是,Struts2拦截器是一个基于AOP思想的机制。AOP(面向切面编程)就是在不改变原有代码的前提下,通过横向切割来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在Struts2中,拦截器就是通过AOP方式来切入Action处理过程中,实现一些预处理和后处理的工作。
当请求一个Action时,请求将会经过许多个拦截器,这些拦截器是按照配置文件中定义的顺序依次执行的。在处理之前,每个拦截器都可以先进行一些“预处理”(如登录校验、字符集设置等操作),在处理之后也可以进行一些“后处理”(如日志记录、进行存储等操作)。因此,通过拦截器机制,我们可以将一个大型操作拆分成多个较小的操作,让代码更加清晰明了。
2. 拦截器的分类
在Struts2中,拦截器分为两类:全局拦截器和局部拦截器。
全局拦截器:全局拦截器在所有的Action中都有效,它可以拦截所有请求,可以在系统中实现一些全局性的功能。
局部拦截器:局部拦截器只对特定的Action有效,当然,它们也可以作用在全局拦截器之后,同时也可以被其他的局部拦截器所包含。
3. 拦截器的配置方式
拦截器的配置是通过interceptor-ref标签实现的。interceptor-ref标签有三个属性:name、class、params。其中,name属性指定拦截器名称,根据值取得对应的拦截器;class属性指定拦截器类的路径;params属性指定拦截器初始化时所需要的参数。因此,整个标签的形式如下:
这就是Struts2拦截器的配置方式。当然,这些全局拦截器和局部拦截器是可以共同作用的,为Action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控制。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我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拦截器的优势。
二、Struts2拦截器的应用场景
1. 登录认证
一般我们会将登录认证拦截器放在全局拦截器中,每个Action都需要登录认证,如果将登录认证绑定在每个Action中,那无疑会增加很多冗余代码,同时也增加了代码的维护和修改难度。
因此,定义一个登录认证拦截器,将其放在全局拦截器中,并指定其执行顺序在其他拦截器之前,可以大大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例如:
2. 权限控制
如果系统中存在很多角色(或权限),那么针对不同的角色应该有不同的权限控制,这里同样可以使用拦截器机制来实现。在程序的设计中,针对不同的角色(或者权限),可以自定义不同的拦截器,然后通过配置文件的方式进行引用。
下面是简单的配置示例:
3. 日志记录
在系统中进行操作时,一般都需要记录相关的日志,以便对操作进行追踪和分析。我们可以在完成Action之后,通过简单的拦截器机制,将操作信息进行记录。例如:
总结
在Struts2开发中,拦截器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机制,它不仅能使代码更加清晰,而且还可以减少冗余代码,增加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同时,拦截器还可以为应用程序提供一些全局的控制。当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设计和配置,提高程序的效率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