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Java开发中的对象模型演进已经由最初的JavaBean发展到了现在的POJO(Plain Old Java Object)。当然,POJO并不是一个官方定义的术语,而是由Martin Fowler在2000年提出的一种开发理念。
其实,JavaBean与POJO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相似之处的。JavaBean是Java语言中一种可重用组件的开发规范,它必须满足一些规范,比如:类必须是公共的public,提供一个无参数的公共构造器,以及使用getter和setter方法来访问类的属性等。JavaBean使用getter和setter方法来访问一个或多个私有属性,并经常被用于表现一些业务逻辑。最初,JavaBean被用于Swing组件和EJB开发中。
JavaBean的概念和规范解决了访问属性和行为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JavaBean本身并没有固定的范围和扩展机制。这别扭的规定会使得JavaBean在一些应用程序中造成困惑和不必要的代码重复。另外,JavaBean的对象容器为Java语言引入了一定程度的结构,这使得代码的复杂度也随之提高。因此,对于一些开发者来说,JavaBean显得过于复杂。
随着Java业界对于简化JavaBean的需求一次次被认证并收到重视,出现了POJO这个新概念。简单地说,POJO是指没有遵循任何特定的Java标准、没有特定容器的普通Java对象,它也不会受制于任何框架或者库。这种普通的Java对象就像你家中的普通OEM电器一样,不需要依赖于其他一些特定设备或系统。
然而,POJO和JavaBean之间并不完全一致。POJO不需要遵循JavaBean规范,但是它必须要遵循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比如封装、继承、多态等等。另外,POJO在编写时可以不用引入过多的第三方依赖,编写出相对简洁且自然的代码。POJO的目的不是为了取代JavaBean,而是为了弥补JavaBean的缺陷,并为Java开发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
然而,POJO并不是一种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代码结构,也并不是一种标准或框架。实际上,POJO是一个理念或一种设计思想。它包括实现纯业务对象和业务逻辑对象,以及避免使用过多的第三方依赖等等。
总的来说,POJO能够提升Java程序的可重用性和可测试性,并降低代码的复杂度。如果你能够灵活运用POJO这个概念,那么它的好处将会在日常的Java开发生命周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现如今多变的开发环境下,Java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过,POJO的概念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开发预定。
在当今的Java开发行业中,POJO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已经成为了广大Java开发者的开发理念之一,并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Web框架、测试框架以及应用框架中。所以,如果你也希望在Java开发中能够更加灵活、简洁地编写出高效的代码,那么就不妨学习POJO这个概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