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程序执行时间是软件优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GetTickCount是Windows API中常用的一种计时函数。在计算程序执行时间时,GetTickCount可以用来测量程序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间隔,其精度高、使用方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领域。然而,GetTickCount的使用也有需要注意的细节,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GetTickCount简介
GetTickCount是Windows API中获取系统启动后所经历的毫秒数的函数,即从Windows系统启动的时刻开始计算,返回调用此函数到某个进程的当前运行位置所经历的时间,单位是毫秒。
该函数声明如下:
DWORD GetTickCount();
注:DWORD是Windows API中unsigned long类型的定义。
使用步骤:
1.在程序中包含Windows.h头文件。
2.在需要计时的位置调用GetTickCount()函数。
3.在需要计算程序执行时间的地方重新调用GetTickCount()函数。
4.根据两次调用GetTickCount()函数获得的值之差计算出程序执行的时间差即为程序执行时间。
二、GetTickCount的正确使用方法
1.获取时间值的顺序
显然,第一次调用GetTickCount并不表示时刻开始,因为可能存在前面的程序甚至操作系统的启动时间。因此,我们在程序开始执行前或最开始的地方使用GetTickCount来获取一个始发时间值。
2.计算程序执行时间
在程序结束或我们想要知道程序执行时间的地方再一次调用GetTickCount函数获取一个结束时间值。为保证程序结束或我们想要知道程序执行时间的地方时间尽量和实际的程序结束时间相同,我们可以通过sleep函数或者其他暂停程序执行的方法来确保这个时间尽可能的准确。
3.计算得出时间差
我们可以把第二次调用GetTickCount函数获得的时间减去第一次调用获得的时间,得到程序的执行时间。假如第一次GetTickCount返回的时间值是t1,第二次返回的时间值是t2,则程序执行的时间可以表示为:
程序执行时间 = t2 - t1
四、注意事项
1.时间值上溢问题
GetTickCount的返回值是DWORD类型,即可表示的时间范围是0~4294967295(2^32)毫秒。当程序执行的时间超过了这个值,GetTickCount会重新从0开始计数,此时程序执行时间会出现错误的记录。因此,此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案:
- 在执行时间超过2^32毫秒前结束计时。
- 在第二次调用GetTickCount时若获得的时间值小于第一次获得的时间值,说明计时值已经发生了溢出,应将第一次获得的时间值加上(DWORD_MAX - t1),然后再计算时间差即可。
2.精度问题
GetTickCount的返回值是以系统启动时间为基准计算的,因此其精度取决于系统启动时间的精度,同时还受到系统其他进程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对GetTickCount的多次调用后取平均值以减轻,但无法完全避免这种影响。因此,在需要完全精确计算执行时间的场合,应该使用更为精确的计时函数。
3.使用LARGE_INTEGER
LARGE_INTEGER是一个union,可以保存64位整数,因此可以记录更长时间的时间差。此外,它还可以将文件时间和UTC时间转换,是一种比GetTickCount更加精确的计时函数。
4.使用高精度计时器
高精度计时器可以实现微观时间的测量,可实现TimerResolution设置2-15ms的时间分辨率。常用的Windows计时器有如下几种:
- QueryPerformanceCounter(QPC):用来获得高精度计时器计数器的计数值。
- 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QPF):用来获得可以一秒钟内能够发生的计数值。
这两个函数对于30ms以内的计时非常准确,适合做用来统计程序运行时间。
总之,在大多数情况下,GetTickCount依然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计时方式,但也需要放到合适的情境下使用,避免出现误差或不可预估的结果。当我们需要更准确的时间统计时,需要选择更为精确的计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