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核编程中,指针转换是一个常见的操作。用指针访问对象的成员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操作,但有时候这个操作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为此,Linux 内核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机制,被称为“container_of”。本文将围绕这一机制展开,介绍它的一些特性以及使用场景。
什么是“container_of”?
首先,我们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container_of”。顾名思义,“container_of”就是一种数据结构,它允许我们在内核中进行指向对象成员的高效的转换。具体来说,container_of 的定义如下:
```
#define container_of(ptr, type, member) ({ \
const typeof( ((type *)0)->member ) *__mptr = (ptr); \
(type *)( (char *)__mptr - offsetof(type,member) );})
```
可以看到,container_of 宏接受三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指向成员的指针,第二个参数是包含成员的结构体类型,第三个参数是一个成员名。在运行时,container_of 宏将返回一个指向包含该成员的结构体的指针。具体来说,以上代码中:
- ptr 是指向成员的指针。
- type 是包含成员的结构体类型。
- member 是成员的名字。
注意,以上代码中还使用了另一个宏,即 offsetof。该宏用于计算结构体中成员的偏移量。具体来说,offsetof 宏的实现如下:
```
#define offsetof(TYPE, MEMBER) ((size_t) &((TYPE *)0)->MEMBER)
```
可以看到,offsetof 宏采用了一个常见的技巧,即通过将指向类型的指针设置为 0 来计算成员的偏移量。
为什么需要“container_of”?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 container_of 呢?答案是,container_of 是一种高效地进行指针转换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指针运算来访问结构体的成员,但是这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会很棘手。比如说,我们的程序中可能会存在某一指针,它指向了数据结构的某一成员,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指针来获取整个数据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指针运算方法就无法发挥作用,因为我们无法直接通过指针运算来获得整个结构体。但是,我们可以使用“container_of”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该机制,我们可以通过指向某一成员的指针来获取整个数据结构的指针,这个过程是非常高效的,并且以一种类型安全的方式进行。
如何使用“container_of”?
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如何使用“container_of”。在使用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个数据结构,并且在其中定义需要被访问的成员。
- 然后,我们需要编写一个函数,该函数将接受指向某一成员的指针,并且通过调用“container_of”来获取整个数据结构的指针。
- 最后,我们可以在代码中调用该函数来进行指针转换。
例如,假设我们有以下的数据结构定义:
```
struct sample_struct {
int x;
int y;
int z;
};
```
那么,我们可以编写如下的函数来获取整个数据结构的指针:
```
struct sample_struct *get_sample_struct_ptr(int *ptr) {
return container_of(ptr, struct sample_struct, y);
}
```
可以看到,以上代码中我们将“container_of”宏用于获取整个数据结构的指针。具体来说,我们使用“ptr”参数作为指向成员的指针,使用“struct sample_struct”类型作为包含成员的结构体类型,并使用“y”作为成员名。最终,返回的结果就是一个指向整个数据结构的指针。
总结
至此,我们已经介绍了“container_of”的一些特性以及使用场景,希望读者们对这个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虽然“container_of”机制非常有用,但是为了正确地使用它,我们需要对数据结构以及指针操作的底层实现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使用“container_of”时,我们需要非常小心地选择合适的场景,并且了解其基本原理。